田野讲学|博物馆里的河流故事:五种角度探索成都系列③
“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四月十四日
田野讲学第二场
我们随地名学者
【走识:蜀都河图 考古少城】
完成了
探访成都“城中城”
五月十九日
“国际博物馆日”次日
我们将举办
田野讲学第三场
随《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访古:博物馆里的河流故事】
寻访隐藏在陈列式博物馆
与露天考古遗址公园的
河流与城市故事
清流学社·田野讲学
2024
五种角度·探索成都
策划/白云苍狗、小龙女
3月·【登山:龙泉山的自然历史】—已完成
田野讲师:胡开全(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副研究馆员、成都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
4月·【走识:蜀都河图 考古少城】—已完成
田野讲师:杨若虚(《成都地名故事》、《成都慈善史》作者,“蜀都河图”发起人之一)
5月·【访古:博物馆里的河流故事】
田野讲师:华桦(《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四川江河纪》主创)、孙吉(“蜀都河图”发起人之一)
5月·【骑行:府河水文化遗产考】
田野讲师:王晓沛(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6月·【游赏:诗歌锦江 成都美学】
田野讲师:卢泽明(原《青年作家》主编、《成都晚报》副刊部主任、《锦官城轶事》作者)
主办:清流学社
支持:清流智库、“蜀都河图”自然文化数据库
公益支持: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注:具体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以活动招募信息为准
古蜀文明的史前古城为何都在河边?
著名的“镇水石犀”来自哪里?
都江堰为何是“活着的世界遗产”?
成都何时呈现“两江抱城”格局?
“摩诃池”为何被称为成都的“中央公园”
“宫保鸡丁”和都江堰有什么故事?
诗圣诗仙在成都留下哪些不朽诗篇?
……
岷沱平原——
千古雪山之水孕育
古蜀文明——
逐水而居5000年
城市品格——
随河流文明铸成
走,博物馆里去寻答案
2024年5月19日
我们跟随人文地理作家
《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带上“博物寻宝任务单”
深入陈列式博物馆
探访露天考古遗址公园
去寻找——
去探索——
去感知——
成都五千年文明
三千年建城
一百年变迁
浓缩在
历史文物、地图、遗迹、街巷、名人轶事
……
博物馆里的河流故事
摩诃池遗址
博物馆里的河流故事
(部分)
石犀的传说
石犀的传说,始见于《水经注》卷三十三:“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石犀里。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沉之于渊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云:“石犀,在庙之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但望之大概似牛耳。石犀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康熙五十七年(1718)新建满城,把圣寿寺移到了康一草门(小南门)外君平街,改称石牛寺。刘源《成都石犀记》一文记:“国初,年中垂(羹尧)创修满城,石犀入焉。虑后人之无从稽古也,于城西南构石牛寺,并肖牛象。百余年来,人第知寺之有石牛,而不知古石牛之在满城中矣。中垂为此事时,当有记载。因中垂获谴,遂并其碑版而灭之。”
晚唐:高骈改郫江
唐乾符二年(87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上表朝廷,请求展筑罗城,得到僖宗批准后,乾符三年(876年),展筑罗城工程全面动工。罗城者,包罗原旧城的外城之意,整个工程十分浩大,包括扩城池、筑城墙、堰縻枣、改郫江四个项目。
展筑后的罗城,周长2.5里,高2.6丈,建楼橹廊庑5608间,外墙砌砖甓,既坚且丽,共开10门,可考其名者南为万里桥门,北为太玄门,东为大东门(东阊门),小东门,西为大西门(西阊门)、小西门,东南角为小东廓门,西南角为笮桥门。增设拥门后人谓之瓮城,亦称月城;,城四隅设曲角又名马面,于此可向外发射弓箭或火炮。
关于堰縻枣、改郫江工程,宋《舆地广记》:“自唐乾符中,高骈筑罗城,遂作縻枣堰,转内江水从城北流,又屈而南,与外江水合”。《方舆胜览》:“高骈未筑罗城,内外江皆从城西入,自骈筑城,遂从西北作縻枣堰,内江绕城北而东,注于外江”。以上引文所称内外江,是以成都城池为视点,“二江”并流时,郫江居内称内江,流江居外称外江。引文中所称縻枣堰在成都西北,有学者认为即今之九里堤。宋杨甲《縻枣堰记》:“縻枣堰者,杀湍悍之巨防也。”縻枣堰应是堤防工程,兼具防洪与导流作用。
(唐)成都“两江抱城”示意图
郫江改道后,成都城北、城东、城南三面临水,而城西郫江故道,遂无源自竭。高骈又于罗城西侧开凿西濠以卫城池。唐杜光庭《神仙感遇记》:“高骈筑罗城,自西北凿地,开清远江(即油子河、府河),流入东南,与清城江(即流江、锦江、南河)合流。复开西濠,自西阊门之南,至甘亭庙前与大江(即流江、锦江)相合,环城为圈”。西濠大致相当于今之西郊河、饮马河。
高骈筑罗城,改郫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的需要。坚固的城墙,宽深的城濠,为成都筑起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城防线,增添了一道“二江抱城”的独特城市“新景观”,成都的“二江抱城”,具有全国城河格局中的唯一性,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80年代。(节选自《成都河流故事》第一章)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博物馆里的河流故事”①
田野讲师
华桦
人文地理作者、《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四川江河纪》主创,清流智库专家
活动安排
时间:2024年5月19日8:45-15:00
地点:成都市博物馆、明蜀王府(清贡院)遗址、东华门(摩诃池)考古遗址公园
方式:徒步寻访、完成“博物馆寻宝任务单”
路线:成都市博物馆—明蜀王府(清贡院)遗址—东华门(摩诃池)考古遗址公园
现场人数:15人以内
费用标准:100元/人·次,亲子一大一小150元/次(注:A.收费用于主讲老师费用和成本支出,B.午餐AA制,其他交通等消费需自理,C.亲子报名小孩在8岁(含)以上,D.现场购买或预订《成都河流故事》可获主编签名)
报名通道:请扫码进群并添加群主微信报名
报名截止:2024年5月15日
集合地点:成都市博物馆西门(注:请提前进入“成都博物馆票务系统”小程序预约免费门票)
其他注意事项:1、活动中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若途中感冒、发烧等一切的身体不适,请休息或折返。2、遵守博物馆室内的基本要求,文明观展,不嬉戏喧闹。3、注重环保,所产生的垃圾定点投放。4、因有课程记录等要求,请自备文具。5、请自备相关装备:墨镜、帽子、轻便徒步鞋、背包、水杯、防晒霜及防雨用具等。
清流学社一个田野里共学体,旨在链接清流智库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辨为切入,结合“研究与传播”,建立体系化的自然人文科普知识课程,带你壮游自然山河,认知博物风云,探索文化图景。
清流智库“汇聚专家智慧,链接公众决策”。2020年开始筹备,广泛汇集来自政府部门、研究院校、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行业,包括水利、地理、地质、环境、经济、历史、艺术等跨领域跨组织跨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媒体大V和社会人士,旨在建立一个汇集智力资源、提供顾问指导、倡导议题参政、影响公共决策的共享、开放的影响力平台,并策划出版系列智库文集、影像、研究报告。